位於高雄縣彌陀鄉內蘊藏千年貝塚遺址的漯底山,漯底山早年由陸軍砲兵駐守,地屬軍事管制區,一般人是無法隨便上去的。近年駐軍撤離後,解除列管並撥交彌陀鄉公所管理,彌陀鄉漯底山
駐軍撤離後,全區56公頃,海拔不高留下陸軍砲兵軍事遺跡,進入後卻是別有洞天,可見調堡炮台外調堡小山坡並有特殊的泥火山溢出道路,迷你版的月世界惡地形,漯底山泥岩惡地形保持的還算完整,是由泥火山所噴冒出的泥漿所堆積而形成的,是台灣區最靠近海濱的惡地形。加上原生種植物生態豐富,以木棧道連接的軍方廢棄調堡進行休閒機能強化工程,
維持碉堡的價值景觀,縣政府計畫打造成生態觀光景點。東經:120.252794 北緯:22.7700078
9.26兩人行初訪漯底山只見雜草叢生的木棧道,其它景觀工程都還未動工,留下廢棄營區,就整個營區景觀絕佳的視野,一進大門,綠樹成蔭,景緻幽雅,繞過山區,就可看到多座堡壘,早年兩蔣時代為保護岡山空軍基地,堡壘坑道等設施,而在整個山區馬路上可見,立於各山頭的反空降堡壘及戰備機槍炮台,使得漯底山各項防禦工事極為堅強,這些豐富的軍事史蹟皆深具有保存研究與解說教育的價值。對於來訪前網路上資訊說有兩個小型噴泥口,都在中央山頭,漯底山的噴泥口本來非常大,後為安全及工事方便,遂用水泥磚塊等填充,現更用水泥磚塊將噴泥口圍成一圓形,並築一溝渠將泥流引入山溝中,也因未設解說指引牌,雜草叢生未尋找出天然的噴泥引入山溝中。走完調堡區,回到基地營區,沿營房中央道路直行,走過山區道路山的濯濯禿貌山頭和綠樹互相輝映呈現一幅美麗的景緻。約行800公尺即見北橫步道木牌由此進入即見迷你版月世界惡地形。據聞黃昏的漯底山夕照,是令人多所留連,也因時間上的不允許,只好明年擱再來囉!全程約二個小時路程,再來回到家從電腦衛星圖比對泥岩惡地形面積不算小,四周圍繞有五座小山,只是小區塊惡地形大片灌木林遮住無法進入,只能見到濯濯禿貌山頭。
復興閣原名「新興皮影戲團」,由張命首創立於彌陀鄉。1915年,張命首開始學藝,隨吳天來、李看、吳大頭與張著學習皮影戲「上四本」。民國28年,許福能拜張命首為師,民國48年主掌復興閣。許福能熟悉前後場,擅長文戲,民國58年開始致力推廣皮影戲文化,多次至歐美巡迴演出,民國75年,獲頒薪傳獎,曾任國立藝術學院兼任講師;民國80年獲得薪傳獎團體獎。許福能於民國91年去世,於民國88年其弟許福助接下劇團主演,為延續發展傳統皮影戲及不負胞兄所託,於民國90年接任團長重任。許團長熱心團務,演出經驗豐富,且擅長演唱,對於傳統潮洲調唱曲的保存極為用心,對於鼓板、鑼鈸、胡琴、三弦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成果斐然。屢次受邀全台及世界各國演出。 自行開車經由國道 1 號前來者,請於岡山交流道(南下 349K,北上
349.9K)下高速公路,沿介壽東路往岡山方向行駛,過岡山路口(縣立文化局)後續接介壽路與介壽西路(省道台 19
甲線)直行,經空軍官校,左轉沿頂潭路前行,續接石潭路直行,經台亞加油站,遇忠孝路口(丁字路口)時右轉,直行至底遇省道台 17
線路口時右轉,遇Y形路口時,請走左側之中正南路,注意小山丘方向納骨塔方向進入納骨塔即見登山口棧道。 |